環境激素也被稱為“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質”。1997年美國白宮科學委員會在一次工作會議上對環境激素下了如下定義:“由于介入生物體內的荷爾蒙的合成、分泌、體內運輸、結合作用或分解,而影響生物體正常性的維持,影響生殖、發育或行動的外來物質。”環境激素這一名詞是美國記者戴安•達馬諾斯于1996年首先提出來的,她認為環境激素并不直接作為有素物質給生物帶來任何異常的影響,而是以激素的面貌對生物體起作用,即使數量極少也會使生物體的內分泌失衡,出現生殖器畸形,精子量減少、乳腺癌等癌癥發病率上升等現象。最近日本后生省已正式將環境激素命名為“導致分泌障礙的化學物質”——這是一個擾亂生物體內分泌系統的化學物質總稱。
近幾年,由于國內外的媒體對生物體的各種怪病及怪異現象的報告增多。環境激素已從專業學術報告和研究領域走到了人們的面前。各種因為環境激素的污染而造成的生物變異現象,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
2006年9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的開幕式上國際水協主席Laszlo Somlyody在致辭中指出:“國際水協,探討了六個亟待采取措施解決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環境激素(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區分和影響是何種情況。影響人類和哺乳動物的干擾物質正在增加,它們通常在水中引發嚴重的污染問題,盡管內分泌干擾物質的影響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初見端倪,但在最近才給予定義,這類物質種類的增加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我們沒有時間來研究相應的解決措施。”
從人們認識環境激素對人類造成危害的過程來看,首先引起人們關注的并非是人類自身,而是先從自然界動物的變異現象開始的,1962年美國學者蕾切爾•卡森在她的著作《寂靜的春天》中,就詳細描訴了在美國佛羅里達洲發生的DDT(滴滴涕)污染,造成鱷魚數量銳減,雄性鱷魚的生殖器官發生變異雌性鱷魚產出的卵大多是未受精卵。英國石斑魚變性,雌雄一體,日本多摩川中的鯉魚生殖器異常,荷蘭,波羅的海海豹大量死亡等等,環境激素對動物世界已顯露殺機。而人類也難逃厄運。有數據表明,即使極微量的環境激素也會導致生物體內分泌失調,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1993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殖醫學專家斯卡克教授分析了1940~1992年間所發表的61篇論文發現,人類精子的平均密度已由1940年的平均11300萬/mL下降到1990年的6600萬/mL,下降了41.5%,每次射精量由平均3.40mL下降至2.75mL, 減少了9.1%他們認為其原因很可能是環境激素的影響所致, 日本東京大學醫院婦產科專家堤治教授,對36名患不孕癥婦女進行體外授精治療,他從這些婦女身上取出卵子,并從中取出一些卵泡液,這些卵泡液中都查出了雙酚A(內分泌干擾物質)。
我國學者對成年有生育能力的男性精液質量檢測結果顯示,我國男性精液量雖高于國外同期檢測結果,但下降還是明顯的。20世紀80年代,精子質量符合精子庫需要的合格人數為70%~80%,90年代合格人數為50%,到2005年為止,合格人數僅為14%,下降的速度是驚人的。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人類生育能力的下降很可能是由于環境激素(內分泌干擾物質)所造成的。當“環境荷爾蒙”進入人體后與細胞中的荷爾蒙收容器官結合,與荷爾蒙一樣產生作用,造成荷爾蒙過剩,或是收容器官無法接受本來人體自然分泌的荷爾蒙,其結果是攪亂了人體本來的荷爾蒙,尤其是性荷爾蒙的正常工作,使得人體出現各種各樣的機能障礙。這種擾亂內分泌系統作用的可怕之處在于它關系到人類的繁殖,關系到今后人類的質與量。
環境激素的污染問題,不同于其它環境污染問題,它直接關系到人類能否延續生存的問題,這并非危言聳聽。所以該問題披露不久就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1998年日本政府加強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從當年度預算中破例撥出170億日元的專項資金,用于該問題的研究,環境廳召開了風險對策研究會,并發表了“外因性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問題的應對方針。——環境荷爾蒙戰略計劃”“SPEED98”。美國環保署于1996年3月開始著手開發食品,飲用水中的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篩選方法,同年8月,歐洲經濟協力開發機構(OECD)也開始了內分泌干擾物質的試驗方法研究,而被懷疑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的化學物質,在日本檢查出67種,美國72種,韓國66種,被查出的這些化學物質其中最多的是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等農藥類物質,有45種。其次是工業用原料,按其結構特性可分為:有機氯化物,特拉津類農藥,有機錫化合物,烷基酚類,鄰苯酸酯類等。目前對于其中的一部分物質已經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像二噁英那樣的非意圖性物質,則需要一些特殊的對策。
日本環境廳從1974年就開始從水質、底泥、大氣、魚類等為主要對象,對殘留在一般環境中的化學物質的污染狀況進行了全面調查,并以“化學物質與環境”為題進行了公布。而作這樣全面調查的國家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所涉及到的化學物質多達760種,其中環境激素67種,而在水體中被檢測出有12種。而被查出的化學物質中,以壬基酚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它主要以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烷基酚聚環氧乙烷醚的形式被使用,目前全世界生產量有50多萬噸,而我國的生產量則高達10多萬噸。
雖然國際上已經在進行各種研究,而環境激素問題還是剛剛開始,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空白,鑒于水是人類直接飲用的一種煤介,有必要對上述物質從水源到飲用水的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物質變化進行研究,并從內分泌干擾活性的角度來評價自來水的健康安全性。這將涉及到高度的痕量有機物質的分析,這些物質在水源中的化學,生物分解過程的解析問題在自來水處理工藝中的變遷,特別是在氯化消毒過程中的消毒副產物的發生機理方面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確立各種能削減內分泌干擾物質危害的方法。
我國的水污染狀況嚴重,飲用水水源的污染也比較嚴重,而飲用水中內分泌干擾物質的污染都是極微量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緩慢的,一般要10~20年后才被發現,但是一旦發現所造成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